環保路任重道遠 建章立制強化治污 2012-12-21
環保無疑是2013年中國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。從廣西賀江水污染事件到各地頻現“牛奶河”,再到霧霾籠罩全國,環保問題以最直觀的方式警示著中國。不斷涌現的熱點、接連出臺的新政,折射出中國治污任重的現實。專家表示,美麗中國應注重建章立制、完善區域協調、從源頭抓起,生態文明建設才不會成為“空頭支票”。
環境事件頻出引公眾關注 治污考驗政府執政能力
霧霾在2013年不再是只屬于京津冀地區的“專利”。從年初33個城市空氣嚴重污染,到12月霧霾天氣一周里陸 續現身100多座大中城市、覆蓋近一半國土,這位“不速之客”已讓國人不堪其擾。
數據顯示:2012年,中國經濟總量約占全球的11.5%,卻消耗了全球21.3%的能源、45%的鋼、43%的銅、54%的水泥,排放的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總量已居世界第一。經過30多年快速發展,粗放的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。其所導致的諸多環境問題中,霧霾是最直觀的一種表現形式。而在2013年,山西長治苯胺泄露、黃河內蒙古段水污染、廣西賀江水污染等環境事件同樣牽動著人心。
與此同時,環境事件日益占據新聞媒體的重要版面,在社交媒體上屢屢成為關鍵詞。民間輿論對環境問題的廣泛關注,反映出,在經歷了改革開放35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之后,國人已經從注重財富積累轉向對生活品質的更高要求,而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宜居的生活環境。
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,超過四分之一的公眾認為當前居住地區的噪音污染、空氣污染、水質污染、日常生活衛生環境不好等問題很嚴重或者比較嚴重,“轉變經濟增長方式,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已經成為城鄉居民的普遍要求”。
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轉而成為對政府執政能力的要求。2013年初,浙江企業家金增敏在微博上懸賞20萬元請溫州瑞安市環保局局長下河游泳。隨即,“請環保局長下河游泳”在微博上此起彼伏,一時成為流行語。
3月,湖南平江長壽鎮2萬居民擔心自來水受到上游金礦的污染,甘愿購買山泉水飲用,即使當地政府保證自來水可以飲用也無人相信。有評論指出,環保問題出現“爛尾”,政府信用將不止于破產和透支。
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年底在《求是》撰文指出,人民群眾過去“求溫飽”,現在“盼環保”,希望生活的環境優美宜居,能喝上干凈的水、呼吸上清新的空氣、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。民之所望,施政所向。我們必須下大氣力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,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,以實際效果取信于民。
信息公開倒逼地方環境治理 專家:任重道遠
作為對去年公眾高度關注PM2.5的回應,2013年1月1日起,由國家和地方共投入約9.5億元打造的國家環境空氣監測網正式運行。中國74個城市按空氣質量新標準開展監測并實時發布PM2.5等6項基本項目的實時監測數據等信息,公眾可通過網絡實時查詢。
根據環保部制定的實施空氣質量新標準“三步走”的方案,接下來,2013年底前將在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和環保模范城市開展監測,2016年在所有地級以上城市開展監測。有評論指出,空氣質量信息的公開,使得任何地方政府,都難以掩蓋真相。如果一個地方空氣質量長期惡化,那無疑將面臨公眾輿論的強大壓力。在這種壓力的倒逼之下,地方政府不得不上緊發條。
9月,國務院《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》發布。這項被稱為“史上最嚴”的空氣治理計劃提出用5年時間大幅減少重污染天氣;再用5年或更長時間,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氣。其中,京津冀的任務最重:5年內,PM2.5等細顆粒物污染物的濃度年均要下降25%,特別是具體到北京市,到2017年,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/立方米左右。同日,北京即發布了五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。在此前后,河北、陜西、四川、上海等十余個省市也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控方案。
除發布PM2.5實時監測數據之外,環保部還從1月1日起公布全國主要水系131個重點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結果。江蘇啟動太湖藍藻監測預警在50個監測點緊盯水質變化,甘肅首次在媒體上發布了第一季度各市州空氣質量、地表水、飲用水水源和國控重點企業的監測達標率。
官方建章立制加強環境執法 美麗中國期待社會合力
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《決定》提出,建設生態文明,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,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、損害賠償制度、責任追究制度,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,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。
“這幾年圍繞生態文明建設、環境保護也在搞制度建設,但是這一次不是單純的,而是系統的制度建設。”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張孝德指出,“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到三中全會落地的制度體系,顯示了我們以東方的智慧解決當代人遇到的能源和環境危機的問題,要像調節五臟六腑一樣來解決環境等等一些病態問題。”
事實上,在過去的一年中,中國圍繞“生態文明”、“美麗中國”的制度建設動作頻頻。《環保法》修正案提交人大常委會二審、三審。三審稿除了提出“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”,還擬對增加環境保護財政投入、建立土壤環境調查、監測、評估和修復制度做出原則規定,同時加大環保部門執法權,擬規定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依法查封、扣押企業事業單位的設施、設備等。此外,《海洋環境保護法》修正案草案今年也已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。
6月19日,高法、高檢出臺的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司法解釋正式施行,界定了嚴重污染環境的十四項認定標準等,對于觸犯多個罪名的環境污染犯罪行為,司法審判依法“從一重罪處斷”。
12月2日,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蘇明向媒體透露,開征環境稅方案已上報國務院審核。旨在借用市場化的手段淘汰一些環保不達標的企業,以達到治理環境污染的目的。此外,安徽、湖南、湖北、浙江等多個省市還陸續展開環境責任險的試點工作,以“綠色保險”管控企業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“生態炸彈”的隱患。
屢被輿論指責不力的環保執法2013年也顯著加強。截至目前,環保部連續三個季度公布了65起環境污染事件的督辦查處結果。中國地方司法機關也向環境污染案件頻頻“亮劍”。截至10月,河北省公安機關今年已偵破污染環境類刑事案件122起。安徽泗縣“毒垃圾事件”近日在安徽省泗縣人民法院一審判決。河南省西平縣法院11月下旬對嚴重污染當地水源的兩家小電鍍廠公開宣判。
“一定要明確責任,形成政府統領、企業施治、公眾參與的合力。”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強調說,環境保護最終還要落實到每個人的行為上。切實改善空氣質量,等不來,喊不來,必須建立在全民行動的基礎上。全社會自覺行動起來,同呼吸,共奮斗,天朗氣清、惠風和暢的美麗中國就能早日實現。